Search

【#育兒筆記】147:我用「四要」,面對孩子的「不要、不要」  (芳瑜)

孩子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#育兒筆記】147:我用「四要」,面對孩子的「不要、不要」  (芳瑜)

孩子2~3歲時,進入俗稱的「第一個成長叛逆期」,常將「不要、不要」掛在嘴邊,令許多爸媽頭大不已。好話說盡、招數使盡之後,不得不動用懲罰,期待孩子因此變得聽話、乖順。

雙寶2Y7M,很幸運的,目前我們挺少因為孩子各種唱反調的行為氣到跳腳。即使有覺得很受不了的時候(幾乎都有紀錄,可參閱前文),也會抱著破關的心情,在調整了態度與做法之後,他們的行為往往就會恢復穩定。

面對孩子的「不要、不要」,書籍和網路上提供很多方式,我整理出自己覺得最受用的「四要」,分享給大家。

1️⃣要 「理解發展」

艾瑞克森的「發展階段論」提到,人的一生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危機或任務有待解決。

孩子1.5~3歲已經不想完全依賴他人,希望自己有獨立完成事情的能力。此階段的任務如果解決,可以建立孩子的「獨立自主」,反之,孩子將會對自己「羞愧懷疑」,進而影響往後的人生。

在理解孩子的成長發展之後,我們就會明白,這一切只是必經的階段。並且,所謂的「乖順」、「聽話」,都是不切實際的期待。

因為理解,所以我們會修正期待,也有了更多包容。

當孩子唱反調的時候,雖然難免偶爾覺得煩躁、氣惱,但更多時候,為了建立孩子的「獨立自主」,我們可以提醒自己更加幽默從容以對,可以給予多點彈性與自主空間。

2️⃣要「打破慣性」

不希望孩子總是將「不要、不要」掛在嘴巴上,然而身為爸媽的我們不妨回想一下,自己是否常常「不要、不要」呢?

「不要碰」、「不要吵鬧」、「不要打人」、「不要拖拖拉拉」⋯⋯

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就是爸媽,所有我們說過的話,都會成為他們學習的模板。可見,我們必須從自身的語言慣性開始改變。

🗣「不要碰!」
➡️「請你用看的就好。」(肯定句)
「你的手要放在哪裡呢?」(疑問句)

🗣「不要吵鬧!」
➡️「請你小聲一點。」(肯定句)
「這裡適合大聲還是小聲呢?」(疑問句)

🗣「不要打人!」
➡️「請你輕輕的,或是用講的。」(肯定句)
「你可以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呢?」(疑問句)

🗣「不要拖拖拉拉!」
➡️「請你在時間之內完成。」(肯定句)
「你覺得自己還需要多少時間呢?」(疑問句)

當然,生活中很難完全避免「不要」這個詞,當我講出口之後,我會記得補充另外的肯定句或疑問句,而非一味禁止。因此,我記得很深刻,雖然他們1Y8M進入語言爆發期,但直到2Y前夕,兩人才第一次說出完整的「不要」。

再加上,我們有另外教他們婉拒時可以說「不用,謝謝。」,因此目前「不要、不要」的頻率仍在我們認為的正常範圍。

3️⃣要「善用對話」

當孩子一再唱反調或者固執己見,絕對是最考驗爸媽的時候。

然而,如果善用「薩提爾模式」的對話,勤加練習,我們會發現一次次更容易與孩子貼近,親子關係不必拔河甚至對立,便能得到更圓滿的結果。

詳見前文:

📌「薩提爾式對話」日常二例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31998415009107/?extid=0&d=n

📌「聽核心」──最實用的對話工具  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72765334265748/

4️⃣要「兩個選擇」

如果孩子無法在對話中釐清自己的期待,或是大人受限於時間、情緒、環境等因素,無法再進行對話,那麼,我們可以給予兩個選擇。

按照正向教養所提的「邏輯後果」,這兩個選擇中不應有「偽裝成懲罰的選項」,必須滿足四大條件:#相關、#尊重、#合理、#事前告知。

假設孩子吃飯不專心,一直玩食物,眼看已經超過平常時間很多⋯⋯

🗣「你現在要好好吃飯,還是等一下都沒得玩?」🚫不相關
🗣「你要吃飯,還是要吃竹筍炒肉絲?」🚫不尊重
🗣「你現在要吃飯,還是下一餐沒得吃?」🚫不合理
🗣「你不好好吃飯,那就不要吃,下來!」🚫沒有事前告知

這些看似家常的引導,其實都不能真正讓孩子學會「自我負責」。

我們會給予的兩個選擇是:「你想要繼續吃飯,還是你吃飽了要下餐桌呢?」經過提問,他可以自主決定吃與不吃,而吃與不吃的結果他都要自己承擔。

不論任何情況,這兩個選擇一定要是大人都能夠接受的,免得自打嘴巴。更重要的是,對孩子而言,都不帶任何羞辱與委屈。

有時候,孩子也會陷入什麼都不選、什麼都不要的困境中。既然如此,就等於他放棄了選擇的權利,這時,大人就要視情境為他做適合的選擇。

起初,孩子或許會因此產生不少情緒,但我們的「溫和堅定」,便是他們學會自我負責的最佳助力。

我用「四要」,#理解發展、#打破慣性、#善用對話、#兩個選擇,面對孩子的「不要、不要」。

#2y7m
#歡迎分享
#圖為臺大落花

—————

🔸延伸閱讀🔸

📌世界越快,心則慢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09149253960690/?d=n

📌讓「在情緒裡迷路的孩子」回家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11463337062615/?extid=0&d=n

📌口罩之亂──大人要決定自己的行為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15615886647360/?extid=0&d=n

📌「你氣完了嗎?」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45524376989844/?extid=0&d=n

📌 孩子,為什麼不說對不起?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19815419560740/?extid=0&d=n

📌 停頓──讓問題跑一會兒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43054520570163/?extid=0&d=n

📌爆炸了,然後呢?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72150747660540/

📌語言爆發期之不要「不要」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161140222094927/?d=n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我們」是暘斌與芳瑜夫婦 「老師」是我們的外在標籤 「不只是」指標籤以外對自己的期待與追求 歡迎在終生學習的道路上與我們同行
View all posts